2019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熱點:讓慈善成為全社會的事兒
【熱點背景】
李希敏女士開了家愛心粥鋪,每天早晨請環衛工流浪者免費喝粥,4點她就半起床開始熬粥。她說自己在食品店上班,丈夫在外打工,早上會有一些好心人來幫忙:只要大家需要,就會一直辦下去!
李希敏今年37歲,她說:“看到環衛工人特別辛苦,起得早,他們吃不好,我想給他們提供一份溫暖的早餐,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我在一家食品店上班,正好利用早上這個時間來熬粥,一般都是四點半起床,到粥店熬粥。早上有一些愛心人士來幫忙,我想長期堅持下去,只要換位工人需要幫助,我就一直做下去。”
據了解,李希敏在食品店上班,月收入千元,她的丈夫在外地打工。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李女士的行為是令人欽佩的,在這個殘酷的社會上這么有愛心的人士真的不多。但李女士自己收入不過千元,也許李女士先把自己的生活過好來再來幫助環衛工是一種更好的選擇。
【命題】
李希敏月薪僅1000元,卻堅持做愛心粥。對此,你怎么看?
【中公分析】
對于這道題,很多考生的切入點都是李希敏的品質,比如助人為樂、大愛、堅持等等。這樣分析并沒有錯,但是在考場上都這樣分析,就會千人一面,答案相似。相似的答案,當然帶來相近的分數。
那么,如何脫穎而出呢?這就要求我們推陳出新,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把每個角度思考得更深入,凸顯出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才能凸顯出素質。
李希敏的行為是一種慈善行為,加上李希敏本人的收入也不高,所以可以看成收入較低群眾自發的慈善行為。為什么這部分人能夠做慈善?因為她們最貼近弱勢群體,最能體會到弱勢群體生活的艱辛,這激發了她們樸素的道德感,和傳統文化中的品質一脈相承。這是第一個點。
接下來再想,收入較高的那部分人群為啥少有慈善的報道的呢?對比美國企業家做慈善的情況,就會發現,中國企業家慈善行為還遠遠不足,不能夠形成一種社會風氣,當然這和企業家對金錢的態度有關,更和慈善體系的不夠完善有關。這是第二點。
再接著想,對于弱勢群體的關心,是民眾應該挑起主要責任嗎?主要責任方應該在政府。雖然我們政府在這方面,已經作出很多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依舊有負面的新聞見諸于報端,比如環衛工苛刻不合理的績效,比如克扣環衛工人的工資等等。這是第三點。
把所有的這些點綜合起來就會發現,這是整個社會對于金錢觀念的問題,對弱勢群體觀念的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傳統社會中,關愛、友善的關系逐步在變淡,而逐利的趨勢愈加增強。這迫切呼喚一個更佳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有效社會幫扶制度。
【中公解答】
看慣了明星、企業家詐捐、借著捐款博出位等真真假假的報道,李希敏的事跡樸實卻更讓我們深深感動,讓我們忽然明白了慈善并不需要多少錢,而是需要一顆心。李希敏屬于收入較低的階層,她都能夠堅持慈善,更折射出企業家階層在慈善業中投入的不足,整個社會在慈善中投入的不足。政府依然任重道遠,但我們也不必喪失信心,而是應該清楚地看到,社會上有許多像李希敏一樣默默付出的人,社會整體風氣是正能量的,隨著改革的推進,社會環境會變得對弱勢群體傾注更多關懷,更加人性化。
李希敏用行動樹立了榜樣,是對弱勢群體實實在在的關心,是對傳統文化的宏揚。這種民間自發的慈善行為可以調節社會關系,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當然,我們也要看到,李希敏的行為有著深刻的原因,李希敏成長于低收入家庭,對于弱勢群體的辛苦生活更能夠感同身受,有著非常樸素的價值觀、金錢觀,自身的價值并不定位于金錢。
反觀富裕階層、企業家人群,對比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我國的富裕階層、企業家在慈善上的參與度較低。一方面部分人看重金錢、利益大于社會責任,迅速積累的財富使的他們充分體會到金錢的價值,一方面是我國目前慈善體制仍不夠完善,無法獲得企業家充分的信賴。這種低參與度反過來制約了慈善業的發展,使得最有能力做慈善的人不愿意做,留下最需要慈善的人相濡以沫。
救貧扶弱,政府應擔負起主體責任。我們政府其實已經投入了大量資金,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建立了廣闊的網。但是我國畢竟仍舊是發展中國家,富裕程度無法和發達國家相比,所以政府在慈善體制建設上、調動民間資本上都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了使的社會更文明、對弱勢群體更加關注,我覺得可以多方努力:
一、媒體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不但對李希敏等類似事跡廣泛地宣傳報道,還要持續地駁斥拜金主義的價值觀,宏揚友善、平等的核心價值觀和傳統文化,更要在富裕階層中傳播慈善為榮的風氣。
二、政府加強頂層設計,通過做慈善避稅,做慈善可享受優惠政策等激勵制度,激發起富裕群眾的慈善熱情。政府也要完善慈善相應的法律法規,適當放低慈善機構門檻,要求慈善機構透明化管理,增加對于慈善機構的監管力度,紅十字會要帶頭做好示范。
三、政府對網絡慈善,明星、企業家捐款中欺騙行為,嚴加打擊并及時公布處置結果。
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1基金、眾籌、照看福利院老人等多種方式參與慈善當中。教育、家庭教育要包含慈善實踐。
(責任編輯: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