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國考面試熱點:考上了醫學院,卻不穿上白大褂
【熱點背景】
記者在北京、甘肅等地采訪醫學院后發現,較之改革開放初期,醫學生的吸引力有所降低,即使考取了醫學專業,之后穿上白大褂者也明顯減少。
“盡管我國每年培養60萬醫學生,但真正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約10萬人。”北京協和醫學院張教授告訴記者。(材料來自《半月談》)
【熱點】
我國每年培養60萬醫學生,但是真正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約10萬人,對于年輕人不愿意從醫,請問你怎么看?
【題目解析】
救死扶傷的醫生一直以來都是被世人所敬仰、尊重的一個職業。也是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需求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群體。然而當下,卻出現了醫務人員青黃不接的現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愿意穿起這一身潔白的大褂,在我們感嘆的同時,更應該著力扭轉這一現狀。
這一現狀如果不能得以改善,一方面不利于的醫護人員的培養,不利于醫療技術的研究與發展,另一方醫學人才的斷層,也不利于平衡城鄉醫療差距以及發展醫療衛生事業。而究其根本,現在年輕人不愿意從醫的主要原因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醫療行業從業壓力過大。人們對健康的需求,甚至很多人認為醫院就應該是起死回生的地方,而忽略了醫學治療本身存在的風險。所以導致了醫療結果與患者期望不一致的時候,就頻頻出現了醫患糾紛,對醫生身體和心里都造成了極大的壓力,甚至很多醫療從業者把醫生這一職業看成“高危行業”。
第二是醫學院校的本科生就業困難。很多省市級大醫院都只招碩士、博士學歷的求職者,而本科的醫學院畢業生難以進入大醫院,而小醫院由于資源設備待遇等遠不能和大醫院媲美,這就導致了本科學歷的醫學畢業生就業高不成低不就,干脆就放棄了自己的本行。
第三是醫生職業的起步薪酬較低。相比于醫生經常加班且高負荷高強度高壓力的工作而言,剛進入醫療行業的“新人”起步薪酬卻并不理想。
想要吸引更多的醫學人才,首先就是讓醫生的收入更加合理化,根據醫生的實際工作強度按績效發放工資或醫生行業的性待遇;其次完善基層醫院人才引進的渠道,大力發展基層醫院的醫療水平,讓更多的年輕醫生在基層醫院也能夠得到良好的發展;再次就是完善醫學人才的培養方式,把的理論培養與醫院的實踐培養結合起來,打破想要成為醫生就必須要考研考博的僵局,最后通過建立完善糾紛認定和協調程序,降低醫生的從業心里壓力,行業的穩定性。
(責任編輯: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