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綜合分析哲理題如何答得“恰到好處”
綜合分析哲理題是面試考場中較為常見的題型,該類問題微言大義,哲理豐富,極大程度上可以呼應寓教于考的要求。但這類題目想要答好有一定困難,有的考生假大空、有的話冗長,而恰到好處又有理有據才是論述,本文中公網校小編用一道經典哲理題為大家演示一下該類問題的解答經過,希望有益于正在準備面試的考生們。
例題:《傳習錄》記載了明代大儒王陽明與弟子的一段對話。弟子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請結合實際,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綜合分析哲理類)
參考解析:
在無事時能保持內心平靜,一旦遇到問題就內心慌亂。王陽明這句話是說,歷事才能練心,在事上磨練,內心才會擁有強大的力量,個人才能真正成長。這一觀點可謂意味深長給我啟示也最深。
人必須在事上磨煉,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協助,若只愛靜,不實踐,遇事就會慌亂,一直不會有進步。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事情是要面對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練的,唯有在事上磨練才會讓我們得到成長,唯有經過事的檢驗,人的觀念才會受到觸動。才會對那些道理尚不透徹,那些信息與做事并不相關的有清醒的認知,才會去更富針對性的讀書學習。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的年輕干部,學歷相對較高,書本知識豐富,特別是身處互聯網時代獲得大量信息,談起道理頭頭是道。然而,個別的人卻會感慨懂得許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道理的供給和做事的需求之間存在結構性失衡:所懂非所用,所用非所有。在未經歷具體的事之前,知識和經驗都停留于觀念層面,是潛在的,異己的,尚未喚醒的。
而我作為一名年輕的干部要做的事情也有很多,因此我會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自己:調整心態,找準位置。只有到基層去工作,才能真正的了解群眾的所需所求,所想所盼,才能感受到國情社情民情,只有在基層經歷難事、急事、復雜的事的歷練,才可以心中有大局,手中有典型,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本領。穩扎穩打,練就本領。
基層的工作很繁瑣也很重要,因此在基層可以迅速個人的能力,練就個人的真本領,我要多去群眾中間走走,了解他們的難題,幫他們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找共同之處,學會舉一反三,使自己的本領上得來。大事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胸襟。我相信通過到基層去敦敦苗,多在事上磨練自己,我一定會獲得源源成長的動力。
(責任編輯:李明)
- 2025寧夏從在職村(社區)干部中考試錄用鄉鎮(街道)機關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面試有關公告
- 2025內蒙古自治區直屬機關(參公單位)遴選公務員擬遴選公示(九)
- 2025廣東茂名市信宜市委組織部考試錄用公務員擬錄用人員公示
- 2025廣東茂名市信宜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考試錄用公務員擬錄用人員公示第二批
- 2025寧夏從在職村(社區)干部中考試錄用鄉鎮(街道)機關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面試公告
- 2025四川德陽市檢察機關考試錄用公務員補充錄用總成績查詢及體檢公告
- 2025云南玉溪市考試錄用公務員擬錄用人員公示(四)
- 2025公務員考試行測題型題量
- 2025年江西省考時間安排
- 2025廣東惠州惠東縣公務員考試擬錄用人員名單公示(第三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