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期》基礎練習
一、單項選擇題
1.漢高祖初期“自天子不能俱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而到了文景時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乘歷牝者(母馬)擯而不得會聚”。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奉行休養生息促進了經濟發展 B.采取漢承秦制加強了君主專制
C.實行編戶齊民增加了財政收入 D.推行郡國并行加強了中央集權
2.西漢初呂后死后,諸呂作亂,在此危急時刻,劉姓諸王積極討呂,齊王劉襄“屯兵西界待約”,而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作內部策應,最終平定諸呂。這反映了( )。
A.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 B.郡國并行制度有其積極意義
C.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矛盾尖銳 D.外戚專權削弱了君主專制
3.漢武帝在位期間,“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常以秋分行部,郡國各遣一吏迎之界”,后“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制封號,輒別屬漢郡”,漢武帝的上述舉措( )。
A.說明漢對地方實行直接管理 B.表明王國問題已基本消失
C.有利于鞏固多民族國家統一 D.體現君主專制強化的趨勢
4.在漢武帝的主持下,察舉制度進一步規范,一是規定以儒術作為取士標準,二是規定察舉的內容包括德行、學問、法令和謀略四個方面。 這表明漢代察舉制( )。
A.促進了漢代教育制度的發展 B.有助于貴族政治的迅速瓦解
C.導致了門閥士族政治的興起 D.有利于擴大漢朝的統治基礎
5.中國古代地方職官名稱中,漢朝“刺史”之“刺”,本為臨時派出刺探信息,后來“刺史”演變為州牧:清朝“巡撫”原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演變為省級常設軍政機關。這表明古代( )。
A.地方行政機構演變具有隨意性 B.注重協調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
C.臨時委派官員能宣示皇權獨尊 D.中央強化監察以防范地方割據
6.論及漢武帝崇儒的目的,呂思勉先生說:“世謂武帝之崇儒,乃所以便專制,非也……后世儒家之尊君抑臣,豈漢武所能逆睹哉?……崇儒乃當時自然之趨勢。”呂思勉意在說明( )。
A.儒學吸收了道家順其自然的思想 B.儒學適應了當時歷史發展的需要
C.漢武帝具有超越時代的政治眼光 D.漢武帝加強君主專制的政治需要
7.西漢昭帝召開了的“鹽鐵會議”,會議之后政府廢止了對酒業的壟斷,改以適當的稅收形式,而不是經營一般性商業的形式,部分取消了鹽鐵專賣制度。這些舉措( )。
A.改變了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 B.有助于民間工商業的發展
C.助長了社會上享樂之風 D.削弱了政府對經濟的控制
8.為配合對匈奴的戰爭,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下列對張騫出使西域的影響表述正確的是( )。
A.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聯系 B.促進了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往來
C.加強了對嶺南地區的治理 D.加強了對東北地區的有效管理
9.漢初裂土分封仍是一種強大的社會思潮,不僅六國舊貴族、西漢元勛,就是一般的功臣也皆望封侯;而漢初的黃老思想是以“清靜無為”為特征的,即承認既定事實而不加干預,與之相應的只能是郡國并行體制。這說明漢初( )。
A.通過郡國并行制來籠絡地方勢力 B.通過無為而治來維護政治穩定
C.實行郡國并行制有其歷史必然性 D.極力防范地方割據勢力的發展
10.“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這一主張的主要用意是( )。
A.使庶子獲得封地 B.突顯統治者恩德
C.強化中央集權 D.瓦解舊土地制度
11.西漢時,丞相車千秋的女婿徐仁因斷案過于寬縱,引發外戚霍光不滿,霍光當即要處死徐仁。車千秋為救女婿,召集群臣討論,結果所有人都依附霍光。最終徐仁被棄市,車千秋也險些被霍光處分。這從本質上反映出當時( )。
A.朝廷內部治國理念存在差異 B.皇權強化削弱了丞相決策權
C.宗法觀念淡薄弱化官僚特權 D.儒家思想壟斷地位受到挑戰
12.漢武帝設置十三州刺史以監察地方,并將豪強大族“田宅逾制”作為重要的監察內容,各地財產達300萬錢的豪族被遷到長安附近集中居住。這表明( )。
A.政權的政治與經濟支柱是豪強大族 B.政治權力與經濟勢力出現嚴重分離
C.抑制豪強是緩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經濟手段是鞏固專制集權的主要方式
13.史書記載東漢樊宏“開廣田土三百余頃。其所起廬舍,皆有重堂高閣,陂渠灌注。又池魚牧畜……作器物,先種梓、漆……積以歲月,皆得其用。貲至巨萬,而賑贍宗族,恩加鄉閭”。據材料可知東漢時期( )。
A.豪強地主控制地方政治經濟 B.田莊經濟發展迅速造成土地兼并
C.田莊經濟具有一定的進步性 D.豪強地主剝削人民加劇階級矛盾
14.在對君、民關系的認識上,原始儒學以孟子為例,主張民貴君輕,董仲舒主張“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繼承了原始儒學的全部宗旨 B.改變了原始儒學的民本思想
C.背離了原始儒學的仁愛思想 D.摒棄了原始儒學的德治主張
15.兩漢時期,在西南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置邊郡。在邊郡轄區,既設置太守、邊郡都尉等流官,又設置侯王、將相等土官;邊郡太守繳納境內的田賦和口賦等賦稅,可減可免;同時要求蠻夷君長解納土貢,形成了邊郡“以其故俗治,無賦稅”的局面。這些措施( )。
A.推動了土司制度的確立 B.加強了漢王朝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
C.確保了民族關系的穩定 D.有利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發展
二、材料分析題
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嬴政建立統一國家后,把戰國時期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中央集權制度加以系統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國。這一制度主要由三個環節構成。一是建立國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機構……以協助皇帝領導全國軍政事務;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摘編自袁行需等主編《中華文明史》
材料二 很多王國被撤銷,余存的不僅面積減縮,而且內部的行政權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漢武帝在位期間達到極點。漢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識形態的立場,將所謂的“儒術”擴展之后又延長。向商人抽資產稅,政府專利于鹽、酒及鐵……使中央集權之趨勢有進無退。
——摘編自黃仁宇《中國大歷史》
材料三 西漢初年,西北邊疆長期受到匈奴的威脅。漢武帝在位時期,改變對匈奴的消極防御政策,積極發動對匈奴的反擊戰爭,進而把西北邊防和西北開發結合在一起,修筑西北邊塞,移民實邊,屯田拓荒、完善行政建置。
——摘編自馮勇剛《論漢武帝反擊匈奴和經略西北邊疆的政策》
(1)據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三個“環節”的制度名稱,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確立的影響。
(2)據材料二,概括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武帝西北政策的積極影響。
-參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漢高祖初期‘自天子不能俱醇駟……’文景時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及所學可知,材料中的變化說明文景時期比漢朝初期經濟有所發展。主要原因是漢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到了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促進了經濟的恢復與發展,A項正確;采取漢承秦制加強了君主專制,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B項;漢武帝時期開始推行編戶制度,排除C項;文景時期,郡國并行導致地方威脅到了中央集權,排除D項。故選A項。
2.【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諸呂作亂.....劉姓諸王積極討呂....”,并結合所學可知,漢初封國制度有利于穩定政治局勢。西漢建立之初,沿襲了秦朝的郡縣制,同時為鞏固劉氏統治,又實行了封國制,形成郡國并行局面。這些封國在諸呂作亂的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維護了劉氏統治,反映了郡國并行制度有其積極意義,B項正確;但封國制容易形成割據,不利于中央集權的強化,排除A項;材料中只反映剿滅諸呂叛亂,并未說明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矛盾尖銳,排除C項;諸呂作亂并未削弱了君主專制,排除D項。故選B項。
3.【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常以秋分行部,郡國各遣一吏迎之界”“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制封號,輒別屬漢郡”可知,漢武帝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勢力,這些舉措有利于鞏固多民族國家統一,C項正確;漢代對郡縣實行直接管理,但地方諸侯國依然存在,不屬于直接管理,排除A項;漢武帝推行“推恩令”,諸侯國勢力削弱但依然存在,B項說法不恰當,排除B項;材料中的舉措有利于鞏固多民族國家統一,與君主專制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4.【答案】D。解析:材料不能反映察舉制與教育制度(中央太學與地方官學)的關系,故A項錯誤;西漢實行的是官僚政治,貴族政治早已瓦解,故B項錯誤;根據所學,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按門第選拔官員,導致了門閥士族政治的興起,故C項錯誤;根據材料“一是規定以儒犬作為取士標準,二是規定察舉的內容包括德行、學問、法令和謀略四個方面”可知,漢代察舉制有利于擴大官員選拔范圍,從而有利于擴大漢朝的統治基礎,故D項正確。
5.【答案】D。解析:“臨時派出刺探信息”“代皇帝巡行地方”都屬于監察地方的職能,所以這些是中央強化監察、以防范地方割據威脅中央集權的措施,故選 D 項。刺史和巡撫職權和性質的演變并不是地方行政機構演變隨意性的表現,而是加強中央集權的制度性變化,排除A項。刺史演變為州牧、巡撫演變為省級常設軍政機關,都是加強中央集權的表現,不能體現地方分權,排除B項。這些職官的演變并不是皇權獨尊的體現,而是加強中央集權的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
6.【答案】B。解析:據材料“崇儒乃當時自然之趨勢”可知,呂思勉認為漢武帝崇儒順應了時代發展趨勢,適應了當時歷史形勢發展的需要,故選B項;材料沒有體現儒家吸收道家的順其自然思想,排除A項;一定時期的思想據材料“崇儒乃當時自然之趨勢”可知呂思勉認為漢武帝崇儒是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并沒有超越時代,排除C項;據材料“世謂武帝之崇儒,乃所以便專制,非也”可知,呂思勉認為崇儒并非為了強化君權,排除D項。故選B項。
7.【答案】B。解析:官府不經營一般性的商業活動,客觀上推動了民間手工業、商業的發展,B正確;西漢政府長期推行重農抑商政策,“蝦商”政策、鹽鐵官營,有利于社會穩定和反擊何奴的戰爭,排除A;政府廢止了對酒業的壟斷,并不意味著助長社會之風,而是為了發展社會經濟,排除C項;雖然政府部分取消了鹽鐵專賣,但采用適當的稅率收稅的形式,并沒有削弱政府對經濟的控制力,排除D項。故選B項。
8.【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為配合對匈奴的戰爭,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為了打擊匈奴,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客觀上促進了西域與中原之間的聯系,A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中原與西域的聯系,未涉及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往來,未涉及對嶺南地區的治理,也沒有涉及對東北地區的有效管理,排除BCD項。故選A項。
9.【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有其特定的社會政治基礎、思想理論基礎,因而劉邦實行郡國并行制并非開歷史的倒車,是特定歷史條件下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政治過渡形勢,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故選C項。
10.【答案】C。解析:材料“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是對推恩令的描述,主要目的是為了瓦解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C項正確;AB項屬于對材料表象的理解,排除;材料與瓦解舊的土地制度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11.【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召集群臣討論,結果所有人都依附霍光”“車千秋也險些被霍光處分”等可知,外戚霍光在與丞相的權力斗爭中占據上風,而外戚的權力來自皇帝,外戚權大實則為皇權強化,皇權的強化使得丞相的權力被削弱,因而答案為B項。A項片面解讀材料,排除。C項“宗法觀念淡薄”不符合史實,且該說法也與材料無關,故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儒家思想地位的變化,故D項錯誤。故選B項。
12.【答案】C。解析:豪強大族是封建政治、經濟發展的結果。豪強大族的發展,一方面在地方上容易形成割據勢力, 妨礙中央集權;另一方面豪強大族憑借其政治、經濟勢力巧取豪奪,兼并土地,影響政府財政收入。漢武帝將地方豪強大族遷至長安附近集中居住,既有利于加強對豪強大族的監督,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故C項符合題意。A項與史實不符;B項表述不恰當,材料無法體現政治權力與經濟勢力的分離;D項中的“經濟手段”不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行政手段。故選C項。
13.【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內容可知,樊宏所經營的家業“貲至巨萬”,他“賑贍宗族,恩加鄉閭”,說明東漢時期的田莊經濟還是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故C項正確;題干內容沒有涉及控制地方政治經濟的相關內容,也沒有述及造成土地兼并的問題,故AB項錯誤;題干中“賑贍宗族,恩加鄉閭”這種做法有利于團結宗族,而不是加劇階級矛盾,故D項錯誤。故選C項。
14.【答案】B。解析:民貴君輕體現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而伸君”顯然是注重君主,改變了原始儒學的民本思想,故本題選擇B項。
15.【答案】D。解析:A項,“土司制度”不合時空,土司制度形成于元朝。故A項錯誤。B項,“地方”范圍擴大了,題干側重西南邊疆地區。故B項錯誤。C項,“穩定”不合史實,兩漢時期漢朝與匈奴等少數民族間的戰爭頻繁。故C項錯誤。D項,據題干可知,兩漢時期,政府在西南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置邊郡,政治上既有中央直接控制的流官,又有侯王、將相,經濟上也實行兩套制度,這有利于政府加強對邊疆的管轄,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故D項正確。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D項。
16.【參考答案】
(1)制度名稱: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
郡縣制的影響:實現了對地方的有效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被以后的王朝長期沿用,影響深遠。
(2)政治上,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思想上大一統;經濟上,將鹽、酒及鐵的經營權收歸中央(鹽鐵官營),向工商者征稅。
(3)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加強了對西北邊疆地區的治理;維護了西北邊疆的安全促進了西北地區的開發。
(責任編輯:李明)
- 2025廣東茂名市電白區招聘教師筆試成績、筆試成績合格分數線、面試名單及資格復審公告
- 2025年濱州陽信縣公開招聘教師考察公告
- 2025山東濱州市無棣縣教體系統招聘面試成績公告
- 2025重慶風景園林技工學校招聘2人公告(編制外教官崗位)
- 2025年河北滄州青縣部分學校公開選調教師64名公告
- 2025年合肥海恒教育管理有限公司公辦幼兒園公開招聘工作人員筆試成績通知
- 2025山東濱州鄒平市部屬公費師范生、省屬公費師范生、委培生聘用公示
- 2025貴州貴陽修文縣招聘教師(第一批)和引進部屬公費師范生體檢合格及考核通知
- 2025河北大學第二批招聘面試成績及進入體檢、考察人選名單通知
- 2025秋季江蘇蘇州工業園區教育系統教育人才 (事業編)招聘筆試成績、資格復審公告